湿疹
湿疹是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没有传染性,以皮肤发红、痕痒、出水泡为主要症状。究竟有哪些因素会致敏,令湿疹发作?湿疹的治疗和日常护理方法是怎样的?面对湿疹引发的情绪问题,我们可如何应对?
在香港
每5个人就有1个
在不同时期患有湿疹 。1
6-7岁的香港儿童中
超过30%
一生当中会有最少一次湿疹病发2
湿疹成因、风险因素及触发因素
现时医学界暂未能确定引致湿疹的原因3,目前已知的多为异位性皮肤炎(atopic dermatitis)4,并由遗传基因4、免疫系统失调、容易让皮肤敏感的活动、皮肤屏障失调,及内分泌失调等多个因素结合导致。3
风险因素
接触湿疹患处并不会被传染,但家族性遗传和环境因素却会提高患上湿疹的风险:
- 家族中有湿疹、哮喘、季节性过敏,如鼻敏感等病史5
- 居住在交通废气较严重的城市6
触发因素3
虽然医学界暂时还未找到湿疹的成因, 但我们已知导致湿疹发作或使其恶化的条件,常见触发点为在患者接触到刺激皮肤的物质后引起过敏反应。此外,导致皮肤干燥或变得敏感的环境、免疫系统功能受损,都是引发或加剧湿疹的因素。
致敏原:尘螨、花粉、宠物的毛和皮屑、衣服上的羊毛、人造纤维等
刺激物:肥皂、洗发水、消毒剂、含香料或化学成分的洁肤和护肤产品等;
微生物:细菌如金黄葡萄球菌、病毒和某些真菌如霉菌;
温度、湿度:天气炎热、寒冷或干燥,均有可能引发湿疹。例如,夏天或运动时出汗较多,汗水会刺激皮肤,容易诱发湿疹;
压力:压力大会影响免疫系统,令湿疹问题变得严重;
荷尔蒙: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疾病,或女士于怀孕和月经期间,荷尔蒙水平发生变化,令病情加重。
湿疹症状
湿疹以皮肤炎症为特征,分三个阶段,分别为婴儿期、儿童期和成年期。症状一般始于婴儿期,通常在青春期前消失;有些患者会持续状况到成年,也有直到成年后才发病。湿疹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不同年龄患处位置会有所不同,但所有阶段都会出现皮肤痕痒和干燥。此外,患者的皮肤也变得极度敏感,常会因痕痒而抓伤皮肤,甚至因而受细菌感染,加重炎症。
婴儿期(于6至12周龄): 因婴儿开始学习爬行,容易因此摩擦关节外侧的皮肤。所以一般这段时期的湿疹的分布会在关节外侧表面。7
儿童期(于2岁至5岁):2岁至青春期的儿童,一般分布在关节内侧表面,特别是在肘部和膝盖后方弯曲处,但也可能分布在颈部、眼睑、口周、手、脚、手腕和脚踝。患处一开始呈丘疹状,经抓挠后会变成偏硬的鳞状。由于长期摩擦和抓挠,皮肤患处渗出情况变少,水泡破裂后结痂,皮肤变厚变粗,甚至龟裂和脱皮。7
成年期:始于青春期,可能会经历由婴儿期到儿童期,再到成年期的连续过程,或反复出现其他阶段的症状,但成年后首次出现症状并不常见。情况与儿童期相似,还会表现在弯曲褶皱的位置,以及面部、手、上手臂、背部、手腕、手背、手指背、脚背和脚趾背上。慢性手或足部湿疹可能是成年期的独有的情况,特征为变硬的大片丘疹、皮屑脱落、红斑性丘疹,以及瘙痒性丘疹。8
湿疹的诊断和检查
检查患处9
以医生检查皮肤患处为主,并通过查阅患者病历来做出诊断。
皮肤贴布或其他测试9
医生可能会建议以皮肤贴布测试,或其他如皮肤点刺、血液测试等,以找出致敏原,或排除其他皮肤疾病的可能性。医生甚至会为患者抽取皮肤组织作细菌培养,以确定有否出现感染迹象。
对异位性皮肤炎的诊断指引10
美国皮肤科医生学会 (AAD) 对异位性皮肤炎有以下的诊断指引
基本特征:
- 痕痒
- 湿疹 (急性、亚急性、慢性)
。典型的病征和病患年龄
1. 出现在婴儿和儿童的面部、颈部和伸肌
2. 现时或曾于任何年龄阶段患有屈肌性病变
3. 鼠蹊部和腋窝的位置
。慢性或复发病史
重要特征:
以下特征在大多数湿疹病例出现,可支持湿疹的诊断
- 发病年龄较早
- 异位性
。个人和家族病历发病年龄较早
。免疫球蛋白E反应 (Immunoglobulin E reactivity) - 干燥症
排除性疾病:
诊断异位性皮肤炎同时也取决于排除一些症状相似的疾病,例如疥疮、接触性皮肤炎、牛皮癣、免疫缺陷疾病等。
湿疹的治疗及护理
治疗湿疹需要良好的皮肤护理。若患者的湿疹程度较轻,或可透过改变生活习惯控制病情。若湿疹较严重的话,很大可能需要配合药物治疗才能让病情改善,减轻湿疹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药物治疗
外用药膏:皮质类固醇药膏、非类固醇药膏、抗生素
外用皮质类固醇药膏(corticosteroid):对付较严重的湿疹患者,有可能需要医生处方更强效的皮质类固醇药膏,而且患者必须遵从医生的指示在定量涂药膏,过量使用可导致皮肤变薄、微丝血管扩张、红斑、皮肤扩张纹(俗称「橙皮纹」)、颈部变黑、多毛症等副作用。 11 12
非类固醇药膏:适合两岁以上轻微至中度湿疹患者使用,具消炎功效,改善患处外观。12
外用抗生素 (antibiotics):若皮肤受细菌感染,医生会处方外用抗生素,以达致杀菌和消炎的作用。12
口服药物:口服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抗组织胺药、抗生素
口服类固醇药:针对湿疹严重患者,医生或会处方口服皮质类固醇,以减低炎症。然而这类药物有严重的潜在副作用,故不能长期服用。11 12 13
口服免疫力抑制剂:适用于病情严重或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患者,由医生处方,可控制过度活跃的免疫系统,从而改善湿疹。但长期服用或会引致肾衰竭、血压上升、颤抖症、多毛症、头痛、肠胃不适等副作用。11 12 14
抗组织胺药物 (antihistamines):抗组胺药通常于晚上服用,可舒缓湿疹带来的痕痒 (止痕),亦有助入睡。11 12
口服抗生素:若湿疹合并细菌感染,医生会处方口服抗生素。12
皮下注射:生物制剂15
生物制剂是一种新型可注射制剂,可阻断引致发炎的因子,有效改善湿疹面积和严重 程度。适用于中度至严重、对其他治疗方法反应不佳的成年患者。
治疗湿疹的生物制剂副作用主要为注射处短暂性泛红或水肿,另外有部分患者出现红 眼症,但只需以眼药水或药膏治理就可疗愈。
其他疗法9
湿裹治疗
湿敷治疗是一种针对严重湿疹的疗法,做法是以皮质类固醇和弄湿了的绷带包裹患处 ,但过程需要护理专业知识,患者可向医生或医护人员学习,并在家中自行治疗。
光学治疗
光疗适用于无法以外用治疗改善症状,或治疗后迅速发作的情况。最简单的光学治疗 就是以定量的自然日光照射患处,也可以特定波长的光线,如人造紫外线A (UVA) 和 窄带紫外线B (UVB)照射患处,以达到治疗效果。光疗的效果虽然显著,但长期使用 会有机会造成皮肤过早衰老,及增加患皮肤癌的风险,因此较少用于婴幼儿患者。
心理辅导
心理治疗有助舒缓湿疹带来的负面情绪,放松法 (Relaxation)、行为治疗法 (behavior modification),和通过仪器来测量生理指标的生物反馈 (Biofeedback)也可以改善习惯性抓痒的行为。
护理
除药物和治疗外,平日的自我保健措施也可以舒缓发炎和减少皮肤痕痒。
选择沐浴产品及保湿产品
选择温和配方的沐浴露,避免使用含香料或消毒剂等刺激成分的产品。16每天至少
涂抹两次有保湿作用的乳液或润肤霜,以滋润及软化皮肤17。
另外患者应该注意成分天然的洁肤和护肤产品不一定对湿疹病情较好,有些天然的植 物甚至会引发过敏,继而导致湿疹发作,因此患者在购买相关产品前不妨先询问医生 的意见。18
洗澡的水温和时间长度16 17
用暖水洗澡和避免淋浴水温过高。过高的水温会洗刷皮脂,令水份流失; 过长的沐浴时间,会使皮肤变得干燥。
选择衣服物料
尽量穿吸汗、通爽的棉质衣物,避免选择及直接接触对皮肤造成刺激的质料,如羊毛、绒褛等粗纤维。17洗涤衣物时避免使用过量洗衣粉,并彻底过水。16
避免致敏源
如患者有已知的食物或环境致敏原,应尽量远离。16 17患者不用特别戒口,但应避免进食曾引致湿疹的过敏食物,如海产、花生等。保持家居清洁,减少尘埃积聚,尽量避免使用地毡 、绒沙发和绒毛玩具、或种植带有花粉的植物。17
心理压力控制16
学习管理压力,乐观面对病情。定期做运动和放松,与朋友聚会、听音乐、冥想等,
有助减少复发和改善病情。家人和朋友则担当支持与谅解的角色,多聆听患者的想法
和感受,以助其走出情绪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