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脑血管意外)

突然口齿不清、一边手脚无力,可能是患上中风的警号。中风(英文为Stroke)是一种因脑血管堵塞或破裂而引起的脑血管疾病。掌握BE FAST口诀,有助我们辨识中风的症状。究竟我们又可如何预防中风及把握黄金3小时急救治疗中风?

55岁以上的人士

患上中风的机率

每10年增加1倍

在2017年

有3,124港人

因中风而死亡

中风症状

中风成因和症状

中风是由于脑血管阻塞或破裂,令脑细胞失去血液、氧气和养分的供应,导致脑细胞受损或坏死,继而影响该部分脑细胞所控制的功能,例如活动或语言机能。

中风的病征因脑组织受损的位置和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分别。中风的征状一般包括:

  1. 面部、手臂或腿部感到麻痹、无力,通常只发生在一边脸、手或脚
  2. 口齿不清,说话或理解有困难
  3. 一只或两只眼睛出现视力模糊,或看到重影
  4. 身体突然失去平衡,或突然跌倒
  5. 嘴歪、流口水、吞咽困难
  6. 突然出现严重头痛、呕吐,或者持续头晕
  7. 神志不清,严重者会昏迷甚至死亡

中风分类及高危因素

一般而言,中风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其发病原因各有不同。在香港,近八成的中风个案属于缺血性中风,其余的为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脑部血管阻塞所致,可分为脑血栓和脑栓塞。脑血栓是因脑血管粥样硬化而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脑栓塞则多是因心、颈大动脉形成的血凝块随血液流到脑血管而造成栓塞。

“小中风”的医学名称为“短暂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简称TIA),其病因是脑部特定部位的血液供应暂时受到阻塞。小中风的主要症状和中风相若,例如患者会突然感到一边手脚无力或一边脸麻痹、说话含糊不清、行走不稳。但小中风的症状多数会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快则会在病发后的1小时甚至数分钟内消失,致不少患者因此而掉以轻心,忽略了小中风可能是中风的前兆,因而错过治疗的黄金时间。

出血性中风

出血性中风俗称“爆血管”,根据出血位置的不同可分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是因脑内的血管爆裂,令血液溢出到周围的脑组织且形成血肿;而后者则是因脑表面或底部的血管破裂,令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

中风高危因素

以下生理因素和日常习惯皆有可能成为中风的高危因素:

  1. 年龄:年纪越大,患上中风的机会越高
  2. 男性:男性患上中风的风险较女性高
  3. 高血压
  4. 高血脂 / 高胆固醇
  5. 糖尿病
  6. 中央肥胖 / 体重过重
  7. 心脏病及其他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律不正、风湿性心脏病等
  8. 先天性脑血管肿瘤或血管壁过薄
  9. 有中风、心脏病发作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个人和家族病史
  10. 吸烟
  11. 酗酒
  12. 缺乏运动
  13. 心理压力大
  14. 滥用药物(如可卡因)
中风高危因素及成因
中风急救及诊断

中风急救及诊断

为了把握中风治疗的黄金3小时,熟记“BE FAST”六字口诀有助家属分辨病人是否患有中风,及时将病人送到医院进行急救治疗。

  • B: Balance – 身体失去平衡或突然跌倒
  • E: Eyes – 视力模糊或出现重影
  • F: Face – 脸部或嘴角歪斜、不对称
  • A: Arm – 一边手脚无力,如让患者双手平举时,其中一只手臂无力地垂落
  • S: Speech – 表达或说话有困难
  • T: Time – 如发现有以上任何一种症状,要马上记下发病时间,并迅速送医

在中风诊断方面,医生除了会检查患者的活动及言语功能、感觉和视力之外,还会了解病人的中风危险因素,例如心脏病或中风病史、是否有吸烟习惯、患有高血压等。中风的检查诊断方法一般如下:

  1. 血液检查:透过检查血小板、血凝时间、血糖和胆固醇水平,可了解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血糖或血脂过高等问题;
  2. 心电图:可检查心跳活动,以排除是因其他疾病引起的中风症状,例如心肌梗塞,亦可找到由心脏流到脑血管的血栓来源;
  3. 电脑扫描:有助分辨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
  4. 脑血管超声波检查:有助诊断患者的脑血管是否有堵塞或狭窄的现象;
  5. 颈血管超声波检查:有助诊断患者的颈血管是否有堵塞或狭窄的现象;
  6. 磁力共振扫描:有助判断中风(脑组织受损)的范围和位置。

中风治疗

中风的治疗方法有多种,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和职业治疗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中风类别(如缺血性中风或出血性中风)、中风病情的严重程度、患者是否有其他病态出现以及中风对患者生活的影响程度等,透过跨专科部门的紧密合作,从而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和适切的治疗。

急性期中风治疗

药物治疗

  1. 溶栓治疗 (Thrombolytic therapy):溶栓治疗法是目前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方法。缺血性中风患者须在急性中风症状出现后的黄金3小时内接受溶栓治疗,方能发挥治疗的最大效用;如能在4.5小时内接受治疗,情况也可能得到改善。溶栓治疗是以静脉注射血栓溶解剂来溶解堵塞脑血管的血栓(血块)。若脑血管得以疏通,则可减少脑细胞缺氧坏死的情况,从而增加中风后复原的机会。但是,血栓溶解治疗也有导致脑出血或严重内出血的风险。因此,接受治疗后,中风患者需接受紧密监测和控制血压,以减低转变成出血性中风的风险。此外,并非所有缺血性中风患者均适合接受血栓溶解治疗,还须医生视乎病情而作诊断。
  2. 血小板抗集结剂 (Anti-platelet drugs):抗血小板药有阿士匹灵(aspirin)和氯吡格雷(clopidogrel),可预防血小板凝聚成血块,从而减低短期内再次中风的机会。
  3. 抗凝血剂 (Anticoagulants):抗凝血药俗称「薄血药」,包括传统的华法林(warfarin)和较新型的NOACs,能减缓血栓的形成,可用于治疗中风。
  4. 降脑压药物:如严重中风引致脑水肿,医生会考虑使用药物来帮助减低头颅内的压力。

血管介入机械取栓术 (endovascula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此项技术主要针对缺血性中风,但在香港仍未被广泛使用。有研究指出,如血栓位于颅内大血管,且能在中风病发的黄金6小时内施行此手术取走血块,就可增加患者的功能复原机会。

外科手术

  • 缺血性中风患者或可接受移走颅内血块、切除部分颈动脉内膜、植入支架等外科手术,从而改善脑部供血,减低再次中风的机会。
  • 对于出血性中风,医生则会视乎患者中风的严重程度和脑出血的位置、是否有并发症等因素,而评估应否需要进行手术。

康复期中风治疗

康复治疗对中风患者的复原是很重要的,主要是让患者最大程度地还原正常生活,或做到“自我适应”。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及职业治疗一般皆能帮助病人提升活动能力和自我照顾能力。在治疗的过程中,家人的支持、体谅和协助,均有助中风患者逐渐回复自信,学习照顾自己。

中风治疗

预防中风

预防中风

要预防中风,除了要定期做身体检查外,还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近年,中风亦有年轻化的趋势,故年轻人亦应多加注意个人健康,以减低中风的风险。

  1. 奉行健康均衡的饮食模式,令血压、血糖和胆固醇保持在理想水平
  2. 患有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心脏病的人士,须定期接受检查和适切的治疗
  3. 不要吸烟:吸烟会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纤维蛋白素的含量,容易造成血凝块,导致血管阻塞
  4. 作息定时、运动适量:成年人每星期应进行不少于15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运动。针对年纪较大的人士,在天气寒冷时做运动要多加小心,因低气温容易造成血压上升、心跳加速,反而有可能增加中风的风险
  5. 控制体重:除了BMI是一个可参考的指标外,腰围尺寸也可作参考。亚洲成年男性的腰围应在36寸以下,而女性则应保持在32寸以下
  6. 学习处理负面情绪

总的来说,中风的预防和治疗皆需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体态。一旦发现身体健康指数失衡,就应尽早向医生求助。若出现中风的先兆,家人要把握黄金3小时将疑似中风患者送院急救,这有助减低中风造成的身体功能损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