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醫「病」更要醫「人」 細說癌症患者的動人故事

除了醫「病」更要醫「人」 細說癌症患者的動人故事

撰文: 臨床腫瘤科專科饒家棟醫生

這些年來,醫療科技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對不少末期癌症患者來說,完全康復依然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罹患癌症,面對死亡的威脅,有人堅持奮鬥到最後,也有人選擇平靜地迎接最後一刻的來臨。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饒家棟醫學博士行醫多年,可謂見盡末期癌症病人的治療選擇。他指,晚期癌症治療的選擇並沒有對錯之分,不論病人最終選擇哪一種治療方案,作為主診醫生最重要的是尊重和支持病人的決定。「當路走到最後,讓病人能有尊嚴、如睡著般安詳離世,是我作為腫瘤科醫生的最後責任。」

癌末未必無得醫 進取紓緩由患者決定

不少人或會認為被確診末期癌症等於被判了死刑,要完全康復已是不可能的,但饒醫生卻有另一種看法。「第四期大腸癌不一定是絕症。若癌細胞只是轉移至肝臟,可先用化療和標靶藥令腫瘤縮小,再以手術切除。事實上,有近兩成的末期大腸癌患者能完全康復。即使癌細胞已擴散至腦、骨或肺,病人仍可放手一搏,接受進取的治療,但當然他們也可選擇紓緩治療,在保持生活質素的前提下延長壽命。」

饒醫生又指癌症的治療方案多樣化,患者可按個人意願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案。「有人不怕辛苦希望延長壽命,亦有人只想好好過餘下日子。醫生的責任是給予客觀建議,告訴病人每個治療方案的利弊。」饒醫生強調,進取治療並不是晚期癌症的唯一方案,病人就治療方案有最終的選擇權。

分岔路前 患者的無悔抉擇

饒醫生見過不少癌症病人不欲強求延長壽命,選擇了紓緩治療,以較舒服的方式渡過生命中最後的時光。他曾診治一位患末期大腸癌的81歲伯伯,雖然現今化療藥物的副作用已大爲降低,但在得悉自已只剩一年壽命後,伯伯仍堅決拒絕接受較進取的治療,說他只要能和滿堂兒孫聚首,快樂地過最後一個農曆新年便已十分滿足了。也許對於不少人來說,在生命最後的一段路程,能平靜地跟最愛的親人一起過才是最重要的。

另一邊廂,也不乏奮鬥到最後一刻的年輕勇士。饒醫生的病人中,曾經有位34歲爸爸確診第四期腸癌。病人最希望能親眼看到當時兩歲的兒子入讀小學,為此他選擇了較進取的治療方案,並咬牙承受藥物帶來的種種副作用。遺憾的是,兩年後他的病情急轉直下,癌症開始出現抗藥性,醫生們已再無有效治療方案。

得知自己時日無多,他跟饒醫生表達自己的遺願,希望可以盡父親最後的責任,帶家人去一次旅行。饒醫生記述,「當時病人有肚積水,肺轉移亦讓他身體虛弱,於是我為他設計藥物療程,好讓他能精神飽滿地去旅行。」在三日兩夜的台灣遊中,病人抱著兒子在中正紀念堂拍了一張全家福,了卻心願,數星期後無憾離世。

另類祝福-為自己的生命倒數

談及生死,饒醫生另有一套豁達看法。「打開報紙,每天都有人因意外逝世,有時候連一聲再見也沒有機會說出口。與此相比,晚期癌症大概是不幸中的一種祝福,至少病人知道自己剩下多少時間,可以在生命的限期裏了卻心願。」

說起癌症病人的遺願,饒醫生不禁又緩緩說起另一個令他難忘的感人個案。饒醫生曾經遇過一名孕婦在懷孕時發現患上末期腸癌。臨盆在即,若果選擇較進取的治療方案或會影響腹中胎兒,以至產後的哺乳計劃。病人思前想後,最後決定以寶寶的健康為重,更希望能在產後親自餵哺母乳,稍盡母親的天職,故只選擇接受紓緩治療。饒醫生如此憶述,「她在狀態稍佳的日子中錄製了不少影片,並製作成時間錦囊,讓女兒在將來生日、成年、結婚等大日子重溫片段,時刻感受母親的溫暖。」在癌魔的威脅下,母愛的偉大更顯得催人落淚。

喜歡醫「人」多於「病」 寄語:互信互愛

問及饒醫生為何對腫瘤科充滿熱誠,他毫不猶疑回答:「因為我們不只是醫『病』,而是醫『人』。除了患者的身心,還要照顧其家人的情緒。所以我常常說,如果我是他的腫瘤科醫生,我就是他一輩子的腫瘤科醫生。」 對於癌症病人,饒醫生寄語患者要與家人打開心扉溝通,共同面對癌症,不論最終選擇了哪條路,都要互信互愛、支持對方。面對癌症,面對生死,也許我們沒有太多的選擇,但不論情況如何惡劣,我們始終可以選擇支持我們所愛的親友,陪伴他們面對每一個明天。

病人家屬賀禮
縱然病人已離世多時,病人家屬對饒醫生的感激之情分毫不減。此為饒醫生去年在香港綜合腫瘤中心啟業時,已故病人的家屬遠道送來的小盆栽,禮物雖輕,心意卻是十足。

原文刊載於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兩性健康

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

吃出健康

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

如何選擇專科醫生

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

對抗癌症

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

懷孕育兒

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

運動/物理治療

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

醫美新知

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

長期病資訊

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