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新技術 助提高大腸癌治癒率

治療新技術 助提高大腸癌治癒率

政府的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於2016年9月推出。衞生署公佈,接受檢查的68至70歲的長者中,確診大腸癌比率達6.5%,較政府預期的3%為高。現時,大腸癌為香港最常見的癌症,外科黃博熙醫生和臨床腫瘤科陳亮祖醫生表示,醫生之間會緊密合作,為大腸癌的患者提供最合適的治療。

腫瘤科和外科緊密合作 以化療縮小腫瘤

為治療大腸癌,外科和腫瘤科醫生會互相合作。腫瘤科醫生的主要角色是了解患者症狀和需要,醫生會透過不同的檢查,如影像檢查 (包括磁力共振和正電子掃描等),以及病理報告(包括腫瘤細胞基因特性),為患者提供最合適的治療。

大腸癌治療的第一步是抽取組織化驗,然後得出病理報告。若屬早、中期的大腸癌,很大機會能以手術根治。透過現時的醫學,部分癌症已擴散的晚期患者亦可進行做手術,不過則需要進行術前或術後的輔助治療。

在最理想的情況下,醫生的首要目標是要為患者完全根治大腸癌。只要將患者體內的癌細胞消滅,並將腫瘤和周遭淋巴組織取走,大腸癌便能得到根治。

如果直腸癌的腫瘤體積太大,腫瘤科醫生會先為患者進行前置治療。當腫瘤縮小後,會再由外科醫生進行手術。以往,若腫瘤位於直腸,並靠近肛門,醫生把患者的肛門一併切除。患者須使用永久人工造口來排便,為他們往後的生活帶來不便。不過現時可透過術前化療及電療將腫瘤縮小,令安全邊緣加闊,使醫生在手術時能避免影響肛門,同時又能徹底移除癌細胞。這全賴腫瘤科和外科醫生的共同合作。

治療新技術 助提高大腸癌治癒率
治療新技術 助提高大腸癌治癒率

兩大新型標靶藥 提升大腸癌末期患者存活期至兩年半

一般而言,中期的大腸癌患者在完成手術後,仍需作術後化療,以確保清除剩餘的癌細胞。如果是直腸癌,則需進行化療和電療。若癌細胞已擴散至其他器官,患者亦可進行化療和服用標靶藥。若病情已到晚期,即使不能根治,患者仍可進行化療,以減慢癌細胞生長速度,幫助紓緩症狀和延長壽命。

不過,由於現時的藥物愈來愈先進,如病情尚可,晚期患者仍有望能根治。如患者的癌細胞只在肝臟局部擴散,使用化療加標靶藥後,有望能完全康復。標靶藥仍未面世時,晚期大腸癌的患者一般只有約一年多的存活期。不過,自從標靶藥出現後,患者的存活期能提升至兩年半。

陳亮祖醫生指,治療大腸癌的標靶藥物有兩類,包括:

  • 抗表皮生長因子(EGFR)標靶藥
  • 抗血管生長標靶藥

患者接受KRAS/NRAS的基因測試後,如無發現基因變異,患者可從兩類藥物中選擇其中之一。若出現K-RAS或N-RAS基因變異,則需接受抗血管生長標靶藥。

新一代抗血管生長標靶藥 有助縮小腫瘤

現時約有四成患者可使用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而其餘的患者則只可使用抗血管生長標靶藥。研究指出,新一代抗血管生長標靶藥配合化療,與單用化療比較,總體治療反應可上升一倍,而縮小腫瘤的機會亦增加一倍。

上一代的抗血管生長標靶藥,只可針對腫瘤表面的VEGF-A受體,從單一路徑阻止血管生成。而新一代的抗血管生長標靶藥,能夠同時截擊VEGF‐A、VEGF‐B及PLGF三個路徑,令癌細胞更難生長。即使患者在使用一線藥物時出現抗藥性,亦可在二線藥物中採用新一代抗血管新增標靶藥。

個案分享:抗血管生長標靶藥 助控制大腸癌

一名70歲婆婆,大腸癌已擴散至肝臟,使用標靶藥及化療一線治療後,腫瘤縮小的效果並不顯著,而且產生抗藥性,使腫瘤變大。陳亮祖醫生於是建議婆婆使用新一代抗血管生長標靶藥,成功將腫瘤縮小,而黃疸和肝功能亦有所改善。婆婆現已恢復活動能力,,療程期間仍可每天飲茶,跟朋友見面,並保持開朗心情,更有助對抗癌症。

治療大腸癌新技術︰螺旋放射治療機和金屬支架

除了藥物之外,日新月異的醫療科技亦有助治療大腸癌。雖然以往的電療可以針對局部的癌細胞,但由於技術所限,醫生不能使用太高劑量,怕令患者的腸道穿破。不過,現時的螺旋放射治療機 (TOMO HD),可將能量集中在腫瘤上,減少對周遭部位的影響,使療效得以提升。

黃博熙醫生亦指,若患者有腸塞情況,導致難以進食,或因腫瘤已在身體多處擴散,卻因較高的手術風險或對手術抗拒,醫生會考慮以金屬支架來張開患處。當中的原理像心臟病的「通波仔」手術,可提升患者的整體生活質素,並舒緩其症狀。

(資料提供: 外科專科黃博熙醫生)

兩性健康

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

吃出健康

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

如何選擇專科醫生

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

對抗癌症

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

懷孕育兒

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

運動/物理治療

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

醫美新知

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

長期病資訊

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