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關節紅腫熱痛,或是類風濕關節炎的徵兆。但不少人以為這只是關節勞損退化而掉以輕心。如果類風濕關節炎得不到適切的治療,會導致關節發炎變形,更會影響心腦血管,增加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

每 1000 港人

就有 3 至 4 個

患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

發病高峰期

30歲至50歲

類風濕關節炎

患者的死亡風險

是常人的3至4倍

類風濕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成因

類風濕關節炎成因及高危族群

類風濕關節炎成因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成因是免疫系統失調,錯誤地攻擊關節滑膜,引致關節組織發炎,關節出現紅腫熱痛等症狀。

目前,醫學界相信以下4個因素可能會增加患類風濕關節炎的風險:

  • 家族病史:如家族有成員患類風濕關節炎,其他成員患此病的機會會較高。
  • 基因因素:科學家發現,某些基因會傾向誘發類風濕關節炎,如人類白細胞抗原HLA-DR4基因。
  • 環境因素:病毒或細菌傳染有可能引發類風濕關節炎,但確切的原因未明。
  • 荷爾蒙因素:醫學界相信女性賀爾蒙在類風濕病中有重要角色,女性患類風濕關節炎的機會比男性高,且懷孕也許改善病情,但產後及哺乳會令疾病加重。

誰會患上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不是遺傳病,任何人士都有機會患上此病。有統計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高峰期是30歲至50歲之間,且以女性患者居多。而且,如果有類風濕關節炎的家族病史且有吸煙習慣,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會亦會增加。

類風濕關節炎症狀

類風濕關節炎與一般關節痛症的最大分別是,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關節在早上起床時會僵硬,出現「晨僵」現象,並持續30分鐘以上,但活動關節後情況會有所改善。而且,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四肢的小關節,如手指、腳趾及手腕等近端關節發炎,通常是對稱性的,即左右兩邊同一排關節會出現相同徵狀。如病情惡化,便會延伸至膝蓋、肩膊及髖關節等大關節。

類風濕關節炎的其他症狀包括:

  • 關節腫脹、疼痛
  • 關節發紅、發熱
  • 低燒
  • 容易疲倦
  • 胃口欠佳
  • 眼睛和嘴乾燥 (乾燥綜合症)
  • 手肘和手腕的皮膚下長出類風濕病結節/腫塊
  • 眼睛發炎
  • 呼吸時胸口刺痛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因人而異。有些病人的徵狀持續數個月、一年或兩年就消失,沒對身體造成損壞。但有些病人的病情反覆,時好時壞。亦有部分患者的病情嚴重,長期處於活躍期中,導致關節及其他部位嚴重受損,甚至傷殘。如有疑問,可向風濕病科醫生諮詢。

類風濕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症狀
類風濕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診斷

類風濕關節炎檢查

早期的類風濕關節炎較難診斷,原因在於(一) 類風濕關節炎的初期徵狀與其他很多關節疾病的相似;(二) 目前尚未有一項檢查或化驗能獨立確診類風濕關節炎;(三) 類風濕關節炎的多種不同徵狀有時需一段時間才全面呈現。因此,醫生除了詢問患者的病史,還會進行不同的檢查,以確診類風濕關節炎或排除其他疾病。

  1. 詢問病史:醫生會詢問患者的關節什麽時候開始痛、哪些關節受影響、痛楚和晨僵情況等。
  2. 體格檢查:包括關節、肌肉力量檢查等,除了檢查關節,醫生還會檢查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否已侵害其他器官,如眼睛、皮膚、心臟、肺部等。
  3. 血液測試
    • 類風濕因子(RF)測試:70%類風濕患者的類風濕因子呈陽性,但早期患者只有30%呈陽性。
    • 抗環瓜氨酸抗體(anti-CCP)測試:如果anti-CCP測試呈陽性,那麽患類風濕關節炎的機會很高。但是即使呈陰性,也不一定沒有患類風濕關節炎。此外,anti-CCP測試呈陽性反應的患者,其病情一般較嚴重,關節出現損壞的情況通常較多,所以這也有助醫生及早作出診斷。
    • C反應蛋白(CRP)及紅血球沉降速率(ESR)測試:如數字上升,反映體内炎症活躍。
    • 驗紅血球:目的是確定有否貧血。
  4. 影像檢查:包括X光檢驗、超聲波檢查或磁力共振,這有助觀察關節發炎的情況及監測疾病的進展。傳統上是照X光,但X光較難清楚地診斷早期類風濕關節炎,因為關節在患病早期可能未被破壞。而較新的方法是磁力共振或超聲波檢查,這有助看清關節發炎的早期病徵。
  5. 關節液化驗:如關節腫脹嚴重,醫生或會為患者抽取關節滑膜液,以助減少脹痛和排除關節受細菌感染的可能性。

 

類風濕關節炎診斷新標準

為了鑑別早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美國風濕病學會及歐洲風濕病聯盟在2010年聯合為確診類風濕關節炎發出新的診斷標準。若病人在以下評分中取得6分及以上,就會被確診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A. 受影響關節

  • 1個中等-大關節 (0分)
  • 2-10個中等-大關節 (1分)
  • 1-3個小關節 (2分)
  • 4-10個小關節 (3分)
  • 多於10個小關節 (5分)

B. 血清學測試 (必須具其中一項檢測結果)

  • 類風濕因子(RF)或anti-CCP抗體均陰性 (0分)
  • 類風濕因子(RF)或anti-CCP抗體其中1項呈弱陽性 (2分)
  • 類風濕因子(RF)或anti-CCP抗體至少1項強陽性 (3分)

C. 急性期反應物 (必須具其中一項檢測結果)

  • C反應蛋白(CRP)和紅血球沉降速率(ESR)均正常 (0分)
  • C反應蛋白(CRP)或紅血球沉降速率(ESR)異常 (1分)

D. 症狀持續時間

  • 少於6星期 (0分)
  • 6星期或以上 (1分)

類風濕關節炎治療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方法主要分為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大類,目的是幫助患者消炎止痛,減少炎症,防止或減緩關節繼續受損,維持活動能力,從而改善患者生活。

類風濕關節炎藥物治療

傳統的類風濕關節炎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抗炎藥物(NSAIDs)、環氧酶-2抑制劑(COX II)、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和改善病情抗風濕藥(DMARDs)。

  • 非類固醇抗炎藥物(NSAIDs):屬醫治類風濕關節炎的一線藥物,能迅速消炎、減少痛楚和僵硬,但不能控制關節變形的情況,不能阻止關節被侵蝕。其副作用包括腸胃不適、胃潰瘍、腎衰竭等。
  • 環氧酶-2抑制劑(COX II):與非類固醇抗炎藥物的作用相同,屬較新的非類固醇抗炎藥物,對腸道的副作用較輕,一般不會引致胃潰瘍。
  • 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低份量的類固醇有助減輕痛楚、腫脹和僵硬。它的副作用包括出現骨質疏鬆、白內障、高血壓和高血糖。
  • 改善病情抗風濕藥(DMARDs):此為口服藥物,能為大部分患者舒緩痛楚和關節腫脹,控制關節的發炎及變形。當中一線藥物是甲氨喋呤(Methotrexate, MTX)。患者可單一使用或同時使用多種DMARDs。而每種DMARDs的副作用都有不同,如噁心、皮膚敏感、脫髪等,患者須按醫生的指示服用並定期接受血液監察。

如病人對傳統藥物的反應欠佳,或發現患病時病情已經嚴重,單靠傳統藥物不能有效控制關節發炎,醫生會建議病人使用較新式的生物製劑口服標靶藥物(如JAK抑制劑)。

類風濕關節炎生物製劑

生物製劑是透過抑制特定的細胞因子,來有效控制關節發炎,減輕病情,阻止關節侵蝕及破壞。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情,可單一使用生物製劑,但一般與甲氨喋呤(Methotrexate)合併使用。目前,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有四大類,當中包括:

  • 抗腫瘤壞死因子生物製劑 (anti-TNF biologics)
  • 抗白細胞介素-6生物製劑 (anti-IL6 biologics)
  • 抗T細胞協同刺激生物製劑 (anti-T cell co-stimulation biologics)
  • 抗B細胞生物製劑 (anti-B cell biologics)

類風濕關節炎生物製劑的常見副作用是容易出現感染,故用藥前要先檢查病人有否肺結核、乙型肝炎或中央神經系統混亂等,如有需要醫生會處方相關的預防藥物。

至於選擇何種藥物治療及用藥時間,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應與醫生多作溝通,根據病情而共同制定適合的治療方案。

類風濕關節炎手術治療及物理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非藥物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治療和物理治療或職業治療。

  • 骨科手術:對於關節嚴重受損或變形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醫生或會建議他接受外科手術,以減輕痛楚,改善受影響關節的功能,希望患者能進行日常活動。骨科手術包括替換人工關節或切除關節滑膜等。
  • 物理治療 / 職業治療:物理治療如熱療、冷療、運動治療、電療等,有助鬆弛與鍛煉肌肉,減輕關節腫痛及變形的徵狀。而職業治療包括使用復康支架或輔助工具來糾正活動姿勢。

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重要原則是「早診早治」。一般來説,黃金治療期是病徵出現後的首兩年。

在頭兩年得到適當的診斷及治療相當重要。當過了黃金期,關節會出現侵蝕和變形,甚至引致殘障。愈早診斷及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可減低日後關節變形的機會以及提高日後減藥或停藥的機會。

類風濕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治療
類風濕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護理

類風濕關節炎日常護理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日常護理方面不妨參考以下4項貼士,這有助舒緩病徵:

  1. 均衡飲食
    • 健康飲食及維持理想的體重,可減低對關節的負荷;
    • 戒煙,因長期吸入香煙内的化學物質,有機會令免疫系統失調而誘發類風濕性關節炎;
    • 戒酒,因飲酒會擾亂藥物效力,且類風濕關節炎某些藥物的副作用是損害肝臟,飲酒則會加重肝臟負擔;
    • 奉行少油、少鹽、少糖的飲食原則,多吃蔬菜和水果;
    • 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維他命和鈣質,有助增強免疫系統,強化骨骼。
  2. 作息定時
    充足的休息可幫助減輕炎症的活躍程度和疲勞,尤其是病情活躍時,更應多休息,避免太操勞。

     

  3. 適當運動
    即使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有關節疼痛的情況,也要進行適當及適量的運動。適當的運動可幫助強化肌肉,舒緩關節壓力。患者普遍適合做太極、水中運動等。但要避免過多的跑跳或負重運動,如打籃球、踢足球,以免加速關節破壞。

     

  4. 積極面對病情
    情緒對病情有一定的影響。可透過參與社交活動或加入互助組織,及與你的醫護團隊保持聯絡,來增加心理上的支援,減輕壓力。

References